自從1959年以正式教師的身份第一次踏上講台,雲凰已在這方天地駐足了61年。他在這裏教過語文,講過國學,甚至遠赴新加坡,為當地瓊籍華人教授海南話。
傳道授業,是雲凰最大的志願,也是最快樂的事業。他從不侷限講課的內容和環境,從學生教材到國學經典,從校園課堂到田間地頭,“只要有一個人聽,我就願意講下去。”
即使已經82歲,即使病痛常常讓他步履艱難,雲凰依然無數次走遍文昌的各所學校和鄉鎮農村。在他眼中,傳道授業不僅是傳遞知識,還包括一件更重要的事——守護鄉情。
新海南客户端、南海網、南國都市報記者 賀立樊 黃婷
退休比在職還忙
忍着病痛堅持講課
幾天前,雲凰去往文昌市官坡村參加一場民俗宣講。到了飯點,老伴林少聯打來電話,詢問雲凰是否回家吃飯。
雲凰告訴林少聯,宣講還沒結束,“不回去了”。林少聯有些無奈,飯菜已經做好一大桌,家人都在等他。
2003年,雲凰從文昌中學語文教師的崗位正式退休,離開堅守半輩子的講台,65歲的雲凰十分不適應。在家裏晃晃悠悠,打開電視又關上,看完報紙盯着表,上午的時間還沒過去一半,雲凰突然覺得心慌。
雲凰。
“受了黨和國家一輩子的教育,不能就這麼浪費光陰。”像個求職的年輕人,退休後的雲凰一連加入文昌市關工委、文昌中學關工委、文昌市孔子學會等眾多機構,再一次站上講台。每個學期,雲凰都要前往文昌市各個中小學開展課外輔導。17年間,雲凰講了數百場。
最近兩個月,雲凰又把文昌市區的學校走了一遍。在文昌中學講授青少年道德課程時,上百位文中學子擠在教室裏,時不時被雲凰風趣的話語逗樂。
“我已經退休,不算正式老師,與大家交流,我也是你們的同學。”82歲的雲凰,滿頭白髮,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,神采奕奕。
2019年大年初四,雲凰在文昌孔廟有一場國學講課。可上午起牀時,雲凰突然意識到不對勁。“腰很疼,牽連着後背和腿。”在老伴的幫助下,雲凰好不容易下了牀,卻發現幾乎走不動路,“走一步全身疼,走一百米都費勁。”
老伴勸他在家休息,雲凰卻不同意,“還有很多人在等着我。”手忙腳亂地上了車,雲凰忍着痛,在眾人的攙扶下站上講台,堅持講了兩個多小時的國學課程。
“國學是傳統,學習傳統,也是為了記住自己的根。”雲凰的講課,不是照本宣科,而是結合海南風土文化,從鄉情裏傳遞傳統價值觀。
事後經過醫生診斷,雲凰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,已壓迫下肢神經。“怎麼退休比在職還忙?”老伴再一次勸他回家休養,雲凰仍然搖搖頭。
在他心中,傳道授業不僅是傳遞知識,更是在守護這方鄉情。
自編教材 請人編曲
遠赴新加坡教海南話
2006年,應新加坡海南會館的邀請,退休3年的雲凰動身前往新加坡,為當地瓊籍華人教授海南話。
出發之前,雲凰對此行只有一個模糊的設想:“差不多算是開辦興趣班吧。”到了新加坡之後的第一堂課,卻讓雲凰大為震驚。幾十位當地瓊籍華人端正地坐在教室裏,有人帶着錄音機,班裏甚至竟然還有一位名為山越裕子的日本女學員。
雲凰在授課。本人供圖
山越裕子告訴雲凰,她的愛人是文昌人,“家裏人都説海南話,我想學習鄉音。”學習鄉音,也成了學員們共同的回答。雲凰的想法,開始有了一些改變,“教授海南話,算是幫助大家多掌握一項技能。”
為了提高學員的學習興趣,雲凰設計了許多使用的情景對話。可海南話教學沒有太多參考資料,雲凰決定自編教材,“學語言,寓教於樂最有效果。”
學員齊妙是一位音樂人,雲凰請他幫忙編曲,設計幾首海南話民謠。
“因何來學海南話/因儂也是海南妹/兄你不懂不想學/人慾笑你海南哥。”雲凰自編的《因何來學海南話》,幾乎成了每位學員學會的第一首海南話民謠。
齊妙的父親患有老年痴呆,只知自己來自海南文昌,卻記不得具體是哪個鄉鎮。眼看父親越來越健忘,家鄉到底在哪,成了齊妙和父親的心結。
“到了我這個年紀,才意識到尋根,也希望讓下一代知道,家鄉在哪裏。”已經50多歲的齊妙,感慨年輕時沒能與父親多交流。“客從何處來”,似乎真的成了一個沒有答案的疑問句。
雲凰決定幫助齊妙。憑着過往對於海南文化的鑽研,雲凰推斷文昌“齊”姓主要位於鋪前鎮。他想到了一個名字——“齊必光”,他是一位來自鋪前的泰國華僑。“帶着這個名字回去,問問你父親是否認識。”雲凰把名字寫在紙條上,交給齊妙。第二天,齊妙衝進教室,握住雲凰的手,“父親認得這個名字,他們是同鄉,我的家鄉在鋪前!”
鄉音喚起鄉情,雲凰覺得這或許才是學習鄉音的意義。和自己的經歷一樣,家鄉始終魂牽夢繞,鄉情是共同的民族基因。
願用盡此生守護鄉情
教育是最大的志願
1939年,日軍侵入瓊島。不滿週歲的雲凰裹在襁褓中,被母親抱着匆匆逃難。從香港轉乘貨輪,投奔在越南西貢經營咖啡館的大姑。當地華人主要使用廣東話,雲凰的家裏卻説海南話。在人來人往的咖啡館長大,雲凰從小就掌握了這兩種語言,心裏卻清楚,海南話才是家人説的話。
雲凰的家鄉在文昌市抱羅鎮,回鄉之後,雲凰讀書成長。1959年,他被分配至文昌市南陽中學擔任教師。特殊的年代裏,糧食不足,雲凰常常吃不飽。可是總有鄉親為他送來自產的番薯和蔬菜。
雲凰感念這份鄉情,在他看來,守護鄉情的最好方式,就是回報這裏的鄉親和孩子。“雲凰老師是標準的老師模樣,他常説‘師德放在第一位’。”文昌中學校長潘正懷也曾是雲凰的學生,那時的雲凰總是笑呵呵看着學生們,有問必答,耐心輔導功課。
44年的教學生涯,雲凰教過數不清的學生。退休之後,他還在利用每一次課外輔導的機會,幫助貧困學生。
幾年前一次進村宣講時,雲凰發現不少農村孩子沒有課桌。雲凰配合文昌市關工委,發起“愛心課桌”活動,為貧困學子送去課桌。“貧困不應成為教育的阻礙,家長也需要教育扶貧。”七年前,雲凰在文昌市排港村開展了第一次“村頭課堂”,為家長們傳授家庭教育的技巧。那一天,排港村的村頭擠滿了上百位羣眾。
2019年,雲凰把“村頭課堂”改為“扶貧夜校”,打着手電進村開展宣講。“孩子是家庭的未來,每個家庭又是農村的未來,把孩子教育好,家鄉才有希望。”雲凰一連講到文昌市東路、昌灑、東郊等鄉鎮,來到最後一站潭牛鎮時,雲凰已直不起腰。
潘正懷還記得,很多次活動結束後,雲凰已經疼得咧開嘴。可是下一次活動時,雲凰還是出現在所有人面前。在他眼中,這是一輩子堅持的事業,把知識播撒在這片鄉土,寧願用盡此生,守護一方鄉情。
21-01-16 23:19
21-01-16 23:19
21-01-16 22:01
21-01-16 20:54
21-01-16 20:55
掃描下載南海網客户端
掃描關注南海網微信公眾號